[專家觀點]以證據回應恐慌:HPV疫苗安全性高、男性接種不可忽視與公費政策的公衛價值
撰文者:呂宜興 醫師
現任台北馬偕耳鼻喉頭頸部資深主治醫師及台灣頭頸部腫瘤學會理事長
近年來關於 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的錯誤訊息在社群平台快速流傳,從「會造成不孕、提早更年期」到「提高流產率」等指控,引發家長與民眾產生不必要的疑慮。本文從流行病學與系統性回顧證據,逐項說明這些擔憂不具真實性,並說明為何把公費 HPV 疫苗擴大至男孩,是一項有力的預防策略。以下以臨床數據與權威機構立場為基礎,一一回應常見疑慮並給出實務建議。
HPV風險與疫苗的基礎事實
人類乳突病毒(HPV)是一種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播的病毒,也可能因為皮膚及黏膜有傷口而接觸感染,每個人一生中可能有高達八成的機率會被感染到,但並不是一經感染就必然會引發相關癌病;目前已知有200多種HPV型別,部分為高致癌型別,例如台灣常見的16、58、52、18等型別,都與子宮頸癌、肛門癌、口咽癌等有高度關聯;低風險型別,例如6、11等則常造成生殖器疣(俗稱菜花)。
預防是降低整體疾病負擔重要的環節,而繼B肝疫苗之後,多方實證都說明HPV疫苗是可以有效降低相關癌症風險的工具,在全球多國都可以觀察到,在接種覆蓋率提升後,疫苗相關型別感染率、相關的癌前病變以及相關癌症的發生率都有顯著下降趨勢,而這也能從世界衛生組織(WHO)或是歐盟衛生組織的消滅子宮頸癌計畫得知,讓青少男女在15歲前盡早完整接種兩劑HPV疫苗能取得最大的效益;根據丹麥最新Gavi報告顯示,從2008年起鼓勵民眾接種並後續提供男女公費共同施打計畫,高致癌型別(16、18)感染率已大幅降低。
用科學證據破解常見謠言
日前有多種關於HPV疫苗的謠言在家長群組或是社群上傳播,先從結論來說,現有大型人口與系統性證據並未顯示HPV 疫苗與不孕、卵巢早衰(POI)或流產率上升有因果關係。多個國際權威監測與系統性回顧均未發現明確且一貫的危險信號;但若不接種 HPV 疫苗,反而可能因為將來出現 HPV 相關癌前病變或癌症(需子宮切除、放化療等治療),而間接影響生育能力或妊娠風險,不應斷章取義以零星未確認因果的病例報告作為依據引發不必要的疫苗恐慌。
一、 HPV疫苗『不會』導致不孕
國健署於今年四月發表的『常見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迷思大解密!』中,明確指出HPV疫苗是經過國際認證的安全疫苗,不會影響生育能力。
此外,多項以電子病歷、人口級健保資料或生育登記為基礎的觀察性隊列研究,並無證據顯示接種 HPV 疫苗與生育能力下降或不孕率上升有關。大型系統性分析也未支持此一說法。具體而言,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多項研究未發現接種組在生育結果上與未接種組有所差異;生殖健康問題存在多重原因,且未接種導致的持續 HPV 感染及相關癌前病變本身才可能因治療手段而影響生育。
二、 HPV疫苗『不會』導致卵巢早衰/提早進入更年期(POI)
在較大規模的隊列研究與系統性回顧並未重複發現一貫且可量化的風險信號。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疫苗安全諮詢小組(GACVS)在檢視現有證據後,認為目前資料無法證明HPV 疫苗與卵巢早衰之因果關聯,國際疫苗安全監測系統也並未發現有構成普遍或持久的卵巢功能損害證據。
三、 HPV疫苗『不會』提高流產機率
多項研究檢驗懷孕前或懷孕期間(或接近受孕時)接種 HPV 疫苗與自發性流產、早產等結局之關係。整體結果顯示未見明顯增加的風險;加拿大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NACI)甚至建議:由於HPV在孕期感染的風險更大,除了影響孕婦本人之外也會影響胎兒,可於孕期中接種;美國接種指引也指出:若在接種後發現已懷孕,如有疑慮建議延後後續劑次,但目前證據並未顯示疫苗會造成妊娠不良。
對疫苗不良事件的擔憂常常來自於『未知』,且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偏好情緒化內容與個案故事,並未詳細描述正確因果關係,權威機構(WHO、CDC、各國疫苗監測系統)持續以大型資料庫追蹤並公開風險評估結果,民眾可至具公信力的公開資料多方查詢,避免被斷章取義的內容誤導。
男性接種HPV疫苗權益不可忽視
HPV的感染不分性別,而男性因為免疫特徵的關係感染後的風險其實較高,能產生抗體的比例僅有7.7%,所以在接種HPV疫苗的急迫性上其實較高,以下分為三個面向說明:
一、 直接保護自己
HPV 與男性的肛門癌、陰莖癌、以及越來越多證據指出的口咽(頭頸)癌有強烈關聯。接種可減少這些 HPV 相關癌症與生殖器疣的發生率。近期大型分析顯示,接種者男性的 HPV 相關癌症發生率顯著下降,在頭頸癌上也觀察到能降低56%的風險。
二、 打破傳播鏈、提升群體保護
男女均接種可降低整體病毒循環,間接保護尚未接種或免疫反應不佳者(例如免疫功能低下者);群體免疫會加速流行病學上相關HPV 型別的盛行率下降,長期來說也會降低相關癌病的發生率。
三、 消弭健康差距
僅有女性接種會造成性別上的防疫缺口,且將HPV預防的負擔單方面放在女性身上;男性加入施打可進一步降低整體疾病負擔。
全球HPV公費疫苗政策與實證效益
澳洲、英國等國家在大規模公費接種後,年輕世代的高度子宮頸癌前病變與生殖器疣顯著下降,在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也預期會有明顯下降,而類似的觀察也同時延伸到口咽部的感染率下降,因此可預期未來相關頭頸癌的發生率也會有相同成效;有效預防可以帶來長期醫療費用節省、提高國民健康資本,亦能減少因癌症造成的家庭與社會負擔,並且透過公費可降低經濟障礙,到校施打的方案也能有效提升接種覆蓋率,減少健康差距。
台灣從2025年9月開始成為東亞第一個男女共同公費接種的國家,國中男女生皆可享有這項福利,HPV疫苗越早接種效益越好,且15歲之前僅需接種兩劑也可降低劑次負擔,如學生自身無已知對疫苗不耐的狀況,建議家長應選擇同意接種讓孩子可以盡早受到保護;而家長本人如從未接種過,也可與鄰近院所諮詢自費接種,一同讓全家都進入防護網。
面對假消息,切勿恐慌
科學判斷應以整體證據為依歸,而非個別病例或社群媒體的恐慌性敘事。到目前為止,權威機構與高品質研究的結論是一致的:HPV 疫苗的益處(預防癌症與癌前病變)遠大於其已被證實的風險;同時,將公費接種擴大到男生,是有力且合理的公共衛生進步。面對錯誤資訊,醫療專業人員應主動提供透明、數據支持的說明;家長與青年則值得基於權威來源作出接種決策,來共同降低未來 HPV 相關癌症的負擔。